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概况
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是2017年7月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将原运城经济开发区和原运城空港经济开发区进行整合扩区建立起来的。四至范围核定面积93.59平方公里,目前建成区面积41平方公里。现有“四上”企业326家,高新技术企业36家,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企业20家,“专精特新”企业3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7家,国家级、省级众创空间和双创基地9家。拥有北方铜业、亚新科、清控科创、康新科技、华润雪花啤酒、际华三五三四、大运集团、潞安丰喜等知名企业。2024年先后获批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省级绿色工业园区、省级纺织服装消费品特色园区、省级果汁饮料消费品特色园区、首批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
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开发区地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扼守华北、西北、中原地区要冲,承东启西、贯通南北、辐射中原。高铁站、机场、高速立体化交通网已经形成,大西高铁,大运高速、南同蒲铁路横贯全境,形成了直达西安、郑州、太原等城市的1小时经济圈,4小时可达北京。境内机场已开通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成都、港澳、曼谷等35条航线37个城市,年输送旅客250万人次,打通了通往全国以及海外的空中走廊。
主导产业集群成势。产业领域细分越来越精准,集群集聚优势越来越显现。实施“3633”战略,3就是重点发展“三大产业”,即汽车装备制造、铜基新材料、电子信息;6就是壮大“六大园区”,即积极培育装备制造产业园、铜基新材料产业园、光机电产业园、特色消费品产业园、智能制造产业园、数字经济产业园;3就是打造“三大平台”,即科技创新平台、对外开放平台和人力资源平台,推动创新资源、产业资源和人力资源不断积聚;3就是锚定“三大任务”,即大力招商引资、加快项目建设、优化营商环境。
科技创新蓄势赋能。推进运开创新驱动中心建设,推行“1+6+5+N”全链条科创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清华大学、西北工业研究院、中科院、西安交大、郑州大学等均在开发区设有研发基地,是山西省第三批省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与北京国创中心合作建立“创新飞地”,设立“北京服务中心”“开发区工作站”,加快建立产业项目库、专家智库,引进创新型企业。高标准建设山西省新能源商用车工程研究中心、山西省新能源汽车集成与节能中试基地、新能源汽车集成与节能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中州电器省级中小企业技术中心、丰喜集团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铜基新材料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中北大学产业研究院、清控创新基地、康新科技产业园、电子信息基地。加快建立人力资源产业园。进一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全力打造“研发-孵化-转化-产业化”全链条运营模式。
政策叠加配套齐全。开发区位于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跨区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区域,是山西省新型工业化汽车产业示范基地、跨境电商园区、循环经济产业基地。拥有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原经济区、关中平原城市群、转型综改示范区、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叠加优势。区内路、水、电、气、暖、通讯一应俱全;医院、学校、经适房、公租房、超市等全面配套。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全面承接省市赋权事项688项,让365体育投注:事项“区内事、区内办”。大力推行同步发放不动产权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四证同发”审批服务模式,实现了“拿地即开工”“交地即发证”。 项目从缴清土地出让金到发放施工许可证实现由45天缩短为3天,项目审批提速90%以上。实现了环节更少、审批更快、效率更高。全面推行“一枚印章管审批、一个大厅管服务、一支队伍管执法”。不断深化“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全力当好服务企业的金牌“店小二”。
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365体育投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锚定市委提出的“一城两区三门户”目标和思路,大力实施“3633”发展战略,开发区建设发展取得新成效。